所有栏目
145

祁门红茶历史渊源和自然环境

2022-3-9

(一)历史渊源

祁门建县于唐永泰二(766),祁门产茶,则可上溯至建县前的秦汉时代。据有关史料载,晋代(265—420)皖南一带就有大量茶叶作为贡品进献皇室。南朝(420—589)时,茶产地分布于皖省各地,长江流域的人逐渐把茶当成普通饮料(参见吴觉农、范和钧合著的《中国茶叶问题》)。到了唐代,祁门茶业生产已颇具规模了。唐大中十年(856)杨晔著的《膳夫经手录》中说:“歙州、婺州、祁门、婺源方茶,制置精好,不杂木叶。唐成通三年(862),歙州司马张途在《新修阊门溪记》中说祁门“山且植茗,高下无遗土,千里之内,业于茶者七、八矣。由是给衣食,供赋役,悉恃此。祁之茗,色黄而香,贾客咸议,愈于诸方。每岁二、三月,赍银缗缯素求市,将货他郡者,摩肩接迹而至”。由此足以看出当年祁门茶叶生产规模之大,商品茶贸易之兴盛。


清朝末年,世界茶坛风起云涌,正如陈椽先生《中国名茶研究选集》中说:“当时绿茶销路不好,外销仅占出口量的10%左右,红茶畅销,市价高于绿茶,相导仿制,势所必然。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祁门工夫红茶应运而生。


关于祁门工夫红茶创制,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,清光绪元年(1875年),祁门南乡贵溪人胡元龙开始试制红茶,据1916年《农商公报》第二期记载:“安徽改制红茶,实肇始于胡元龙(又名胡仰儒)。胡元龙为祁门南乡之贵溪人,于清成丰年间,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,兴植茶树。光绪元二年间,因绿茶销场不旺,特考察制造红茶之法,首先筹集资金六万元,建设日顺茶厂,改制红茶,亲往各乡教导园户,至今40余年,孜孜不倦”。光绪二年(1876年),黟县人余干臣在祁门西乡历口设茶庄,仿福建闽红的方法试制红茶。由于祁门茶叶特性十分适宜制作高品质的红茶,所以二人均获成功,“祁红”由此诞生。


祁门工夫红茶一经问世,即以其高贵品质享誉国内外,并很快畅销于英国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丹麦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。祁门红茶价格在国际市场的高香名茶中排居靠前,并赢得很高赞誉。欧美诸国人们对祁门红茶特别喜爱,每当新茶上市,人人争相竞购,交口传扬“中国的祁门香来了”,都以能买到祁门红茶为自豪。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赞美说:“我在中国的香茶里,发现了春天的芬芳。”


1915年,北洋政府在祁门设立专门茶叶科研机构“模范种茶场”(后易名为茶业改良场,即今天的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),一大批茶叶界大师级人物如吴觉农、胡浩川、庄晚芳、钱梁、冯绍裘、陈观沧、陈椽等都在此工作或学习过。为祁门红茶种植、采制、规范工艺流程做出了贡献,祁门红茶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。邓小平同志1979年视察黄山曾说到“你们祁红世界有名”。薄一波同志1990年为祁门茶厂专门题词“茶中英豪、誉满五洲”。 早在1961,祁门红茶就被国家选作外事礼茶。祁门茶厂分别在1986年英国女王来访中国和199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出访前苏联期间,精选祁门工夫红茶作为外事接待和访问礼茶。如今的祁门红茶,不仅是祁门驰名中外的特产,更是一种品牌、一种文化。


(二)自然环境


祁红产区,自然条件优越,山地林木多,温暖湿润,土层深厚,雨量充、沛,云雾多,很适宜于茶树生长,加之当地茶树的主体品种──槠叶种内含物丰富,酶活性高,很适合于工夫红茶的制造。


祁门红茶,全县地区并非一致,分为三域,由溶口直上到侯潭转往祁西历口,在此区域内,以贵溪、黄家岭、石迹源等处为优,;由闪里、箬坑特到渚口,在此区域内,以箬坑、闪里、高塘等处为佳,;由塔坊直至祁红转出倒湖,这区域以塘坑头、泉城红、泉城绿、棕里、芦溪、倒湖等处为代表。贵溪至历口这一区域红茶,因其质量较优。


茶叶的自然品质以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口古溪、闪里、平里一带较优。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,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中,而且气候温和、雨水充足、日照适度。